复活

学生时代

我算是接触电脑很早的那一批,大概小学三年级父亲就给我买了一台,起初是玩玩纸牌、扫个雷、画个图,后来是给大队部辅导员画表格、打文稿、做海报,然后是开始玩各种网络游戏,从一天只能玩两小时,到三小时,再到后来的一下午,小时候总觉得玩不够,现在有大把时间又没兴致了。上高中的时候,我买了一本叫《21天学会C语言》的书,假模假样地学起了编程,可当我看到函数那一节,就死活跟数学的 f(x) 分不清,然后就弃学了。很快高考结束,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,父亲建议选土木工程、机械制图这些大热专业,说将来是国家的高精尖人才,但是阴差阳错,我天真地认为学计算机以后可以玩游戏,就这样志愿单上的第一专业统统变成了计算机,我也如愿以偿地开始了大学生活。北方是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地方,我喜欢它的四季分明,它的蓝天白云,惊讶于它治好了我的鼻炎,讨厌它的寒风凛冽,它的车水马龙,还有地铁里永不停歇的脚步声。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学习与生活,我在兴趣这位老师的带领下,编写了一个又一个程序,会为电脑控制台出现了一条行走的贪吃蛇而激动,会惊叹于遗传算法的精妙与伟大,会因为优化了一个填充算法的效率而欣喜,更为室友解出难题而一举夺银的聪明才智所折服,那时候为梦想加速奔跑的心,不知疲惫。后来我把这些点点滴滴、所闻所见都装进了个人博客,那是求知的热情,成长的足迹。就像有的人说编程很痛苦,我也无法想象,如果当初没有填报计算机,会不会现在顶着火辣的太阳在工地上勘查地形,对着一个零件绞尽脑汁地想象它背后的结构,翻着堆积如山的账本寻找那借贷失衡的流水。我应该是幸运的,免受了与专业的抗争之苦,我是幸运的,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我必须是幸运的,可以做这件事养活自己。我想我应该感谢那本书。

职场

后来,职场闯入了这座象牙塔,博客的意义也渐渐沦为简历上一个域名那样简单。职场挺像 “冰箱” 的,它把声色的张扬和对未知的疯狂冻结,把个性与感性的棱角都变为圆滑的冰,最后勉强维持住心脏的跳动,随着时间流逝,已经完全记不起来当初放进冰箱的样子。程序员的职场亦逃脱不了世俗的定义,我们不得不学会什么叫做避而不谈,什么叫见好就收,什么叫互斥与相容,什么叫黑白颠倒,什么叫做面向领导做事…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而技术本身也许是唯一的净土。在冰箱里,我见到过形形色色的人,他们随着时间的洪流来到此地:有的甘于现状,逐渐腐去;有的积极向上,保持新鲜;有的从第一层跳到第二层,却只是换了一个地方重蹈覆辙,我想他一定没有读过《围城》;有的试图打开那扇通往外界的门,呼吸真正新鲜的空气——第一位是前部门的架构师,他自己写了一套框架,赋能了前后左右各个项目,大家都夸这是艺术级代码,的确,他救活过一个危在旦夕的系统,对于技术与架构的判断也总能一语中的,对前沿领域始终保有高涨的热情,但他无论如何都不想做管理,对,人的管理,他只想干好自己的事;第二位是毕业去了一家顶尖公司的师兄,但有一天突然发朋友圈说他已经回家创业,职场的条条框框压得他喘不过气,觉得做自己的主人才是心之所向,当时我无法理解,他放弃了那条万众艳羡的道路,却选择了一条道阻且长的旅途,不经疑问他的追求究竟是什么,他只回答了我两个字 “初心”,事实如此,这两个字让他在这家公司扎稳了根;还有一位是现在已经拥有百万粉丝的UP主,他凭借在国内一家电商公司积累的经验作为出发点,不断在各大论坛分享技术文章,积累庞大粉丝量基础后,离职后又打造自己的独立IP吸引广告商投放,如今日进斗金对他来说已然是家常便饭,现在的他决定继续深造去读MBA,很难想象这位没有名校光环加持的程序员,是如何走到的今天这一步,他的采访中一段话我想或许是答案——“直到今天我还在不断地钻研技术、消化技术、撰写技术,因为分享技术是我享受的事”。而我,或许也是那一枚不起眼的冰块吧,假如没有类似互联网低谷的来临,我可以没有喜怒哀乐地一直冻结下去,同我的博客一起。

返校

“学校” 这个词如果不刻意去想,应该早被遗忘在记忆深处某个地方起灰了,但较真地想,距离毕业其实只有三年而已。我记得去年为了办事,回了一趟学校,路上坐了一辆老相识的公交车,但是它却没有在我期望的地方停下,后来问司机说线路已经更改了。就这样一个人在海淀区特有的色调中往学校走去,路过昔日常去的抄手店,仿佛还有几个少年举着酒杯谈论理想,等回过神来,看到几个装修师傅已然把墙刷好了。到了南门,新到岗的门禁不厌其烦地扫描着来往的同学,我跟门卫大叔出示了毕业证,证明我曾经是这里的学生,然后进了学校。繁茂的牡丹花还是争先恐后地朝光的方向生长,“梁山水煮” 的麻辣还是霸道地燃烧着食客的味蕾,泛黄的银杏叶用它最后的颜色装饰着深秋的校园,实验室的加湿器仍然不知疲惫地散发着寒意,一如我在的春夏秋冬,一切好像都没有变化,但又好像都变了。我走到宿舍楼下,向上望着宿舍所在的位置,看到曾经那个怀揣初心的我,一点没变。

复活

一个森林,如果砍掉一棵树,他还是森林,那么砍掉一半呢?只留下一棵呢?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,森林就不再是森林了?人生中会遇到许多变化与失去,从健康到疾病,从喜乐到哀痛,从清醒到糊涂,从诞生到死亡,我们很难找到变化的分水岭,却很容易甄别变与不变的区别,所以究竟是什么时候发生这种微妙变化的?是今天吗还是下一秒,是以什么方式?又是谁导演了起承转合?…我想人心的变化亦如此吧。当我们后知后觉过后,又极力地想要复活它,而事实上,很多事都不能复活,比如一段感情的破碎、一栋房子的拆除、一场时代的变迁…但庆幸的是,计算机拥有神奇的力量,它为躺在我硬盘里五年之久的数据,找到了安家落户的位置,再套上五颜六色的衣服,完好如初地复原成当时的模样,然后一五一十地展示给我看——是的! 它复活了我的博客! 不,应该是那颗纯净又炽热的初心!

 

 

 

致 2000 ~ 2022 的自己